0791-83068301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中醫藥事業發展,多次對中醫藥事業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多次在重要講話中運用中醫藥理念和術語來闡述治國理政的思想觀點。2010年6月20日,他在澳大利亞出席由南京中醫藥大學與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的“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上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边@一重要論述充分彰顯出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價值與地位的肯定。中醫藥學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認知方式和價值取向,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文化精髓,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健康資源,其“簡、便、廉、驗”的臨床優勢是新時代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加強中醫優勢??平ㄔO?!边@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繼續加強中醫藥傳承與創新,提高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恪守中醫的初心與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秉h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把握“六個必須堅持”,其中首要的就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人民服務,這也是中醫的初心與使命。
中醫藥始祖神農遍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不僅發現了可以飽腹充饑的食物,還發現了可以治病療傷的藥物。正由于這種舍身忘己的探索精神,才促使農耕文化與醫藥文化萌芽。中醫藥學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和實踐經驗,中醫藥史就是和疾病做斗爭、為人民服務的歷史。古有扁鵲三勸蔡桓公、董奉杏林春暖、張仲景坐堂行醫、孫思邈大醫精誠、蘇耽橘井泉香、費長房懸壺濟世,今有張伯禮請纓抗疫,歷代醫家恪守中醫的初心與使命,賡續著中醫的傳奇和故事,不僅傳承與創新了中醫的理論,更繼承和發揚了中醫的精神。
在中醫藥學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醫圣張仲景的仁心和仁術猶如一顆璀璨明星卓爾不群,他“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終著成“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圣書”的《傷寒雜病論》。其學術思想,經王叔和、孫思邈、朱肱、許叔微、郭雍、成無己、林億、趙開美、方有執、喻嘉言、柯韻伯、尤在涇、徐大椿、陳修園、唐容川、惲鐵樵、陸淵雷、曹穎甫、張錫純、劉渡舟、胡希恕等一代代中醫人不斷傳承和發揚,歷經千年依然熠熠生輝。將張仲景的生平以及學術思想融入中醫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以醫文協同為視角對其進行挖掘和審視,可以凝練出一種代表中醫特質的精神——“仲景精神”。仲景精神是中醫精神的突出代表,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仲景精神的內核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主要包括五個內涵:其一是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其二,堅韌不拔、勇攀高峰;其三,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其四,客觀唯實、科學求是;其五,醫風嚴謹、臨證審慎。西醫精神執著于“術”的不斷精進,而中醫精神在“術”的基礎上更追求“道”的堅守與傳承。
全方位培養中醫藥人才
人才是第一引擎,強化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是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關鍵。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優化中醫藥學科、專業布局,加快建設中醫藥優勢學科,全方位培養中醫藥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應進一步完善中醫藥人才發展規劃,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建設一支具備堅定中醫信念、系統中醫思維、深厚中醫理論基礎、扎實中醫臨床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中醫藥人才隊伍。培養中醫藥人才需重視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遵循中醫思維方式和基本規律。中醫認為五臟一體、形神一體、天人一體、人與社會一體,把生物、氣象、地理、心理以及社會等諸多因素聯系在一起,這與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觀點特別吻合,并且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和全面,因此中醫是更具有系統思維的醫學。中醫以傳統哲學為基礎,與其他學科和專業相比有其特殊性,它具有文化性、經驗性和傳承性。中醫教育不能照搬西醫教育的模式,應堅定中醫理論自信、中醫道路自信、中醫療效自信和中醫文化自信,用適合中醫人才成長規律的方式來培養中醫藥人才。中醫藥人才的評價要遵循中醫藥基本規律,著力解決人才評價中“三唯”(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問題。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體系。
二是注重中醫經典理論融會貫通。扎實的中醫基本理論功底是診治疾病以及確保臨床療效的基礎,要加強中醫經典的教學,促使中醫學生多讀經典。孫思邈說:“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辈粩嗉由顚χ嗅t基本理論的理解,方能悟透中醫的“醫源”。學習理論是補充“源頭活水”,不斷夯實中醫基本理論方能見得“廬山真面目”。中醫教育是終生教育,中醫人應活到老學到老,要在臨床工作中不斷加深對中醫經典理論的理解和融會貫通。
三是注重理論與臨床結合。中醫的生命力在于臨床,學習中醫的核心也在臨床,故曰“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通過理論不斷指導臨床實踐,同時,實踐也在檢驗理論。在臨床中學習,在學習中臨床。孫思邈說:“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迸R床愈多,經驗越豐富,療效就有可能越好。中醫的精華靠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傳,師承教育從古至今都是培養中醫藥人才的重要方式。高等教育可以結合師承教育共同培養中醫藥人才,促使學生早跟名師、早讀經典、早進臨床。
敢于借鑒、不斷創新
中醫藥學作為一種傳統醫學,在現代社會必須與時俱進,借鑒現代研究成果是必然的發展路徑,這也是堅定中醫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2021年5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南陽考察時指出:“要做好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爆F代科技日新月異,中醫藥學不能一成不變,要敢于借鑒、善于借鑒,具體包括四個方面:夯實中醫人才基礎當借鑒現代教育體系,我們既要強調中醫藥專業人才培養,也要促進中醫藥復合型人才培養,實現“兩手抓”;提升中醫醫療保健水平當借鑒現代醫學成果,我們應以“創新不離宗”為基本原則,結合現代醫學技術和方法,不斷發掘中醫精髓,提升中醫綜合診治能力;促進中醫藥科研進步當借鑒當代科技成就,“中藥共性靶點組”研究策略搭建了傳統中醫藥學與現代科學技術溝通融合的橋梁,為新型中藥飲片研究、中藥新藥研究以及科學闡釋方劑配伍原理等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是實現系統中藥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當借鑒社會多維實踐模式,形成中醫藥產業與生態和諧共生的跨行業、跨區域的新型產業鏈,打造現代中醫藥產業集群。
中醫藥學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革新不絕、演化不斷的。傳承成就其底蘊深厚,而創新則讓其生機無限。2019年10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重要指示??v觀中醫藥學的發展史,中醫的理論始終在不斷創新中完善與豐富?!秱s病論》問世后,醫家們奉之為圭臬,形成了傷寒學派,自此治療外感熱證多以發汗解表為主。后來醫家們逐漸發現外感熱證中有部分屬溫病范疇,這類疾病不適宜發汗解表,需要寒涼清熱。劉完素是寒涼派的創始者,在其《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中已對傷寒和溫疫病進行區別治療,提出傷寒宜解表發汗,治用麻黃、桂枝之類;溫疫病宜寒涼清熱,用蒼術白虎湯、滑石涼膈散、雙解散、益元散之類。由于劉完素開寒涼清熱治療溫熱病之先河,故后世有“傷寒宗仲景,熱病崇河間”之譽。到明清溫病學派形成后,才真正將傷寒與溫病嚴格區分開,形成了溫病的理論與辨治體系,這是中醫學的又一偉大突破。因此,中醫不僅要傳承精華,更要守正創新。
當前中醫理論體系迫切需要創新以應對現代診療環境的“四個改變”——疾病譜改變、診斷方式改變、用藥方式改變、人群體質特征改變所帶來的臨床療效瓶頸,因此需要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使中醫理論體系更符合現代醫療保健的需求。
全方面、多維度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比嫣岣呶覈嗅t藥服務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建立起覆蓋省、市、縣、鄉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不僅涉及三甲醫院,也涉及基層醫院和社區(鄉村)衛生服務中心。要以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為切入點,全方面、多維度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一是要高標準推進三個“中心”建設。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中醫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等三個“中心”建設項目是系統提質國家中醫臨床服務能力體系的頂層設計,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重要指示的重要舉措,是從國家戰略高度對中醫藥發展進行的全面謀劃和系統部署,旨在提升中醫藥基礎研究、優勢病種診療、高層次人才培養、中醫藥裝備和中藥新藥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等能力,打造“醫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中醫藥臨床診療和傳承創新高地。入選三個“中心”建設的醫院應不斷強化內涵建設,整合優勢資源,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切實提高醫療服務力、科研創新力、成果轉化力、文化傳承力和社會影響力,加快將醫院建設成為臨床與科研有機結合、中醫藥特色濃郁的現代化、綜合性、研究型中醫醫院。
二是要引領推動中西醫結合“旗艦”醫院建設。通過中西醫結合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引領打造一批中西醫結合“旗艦”醫院,是助推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創新舉措。作為中西醫結合“旗艦”醫院,應創新中西醫結合醫療服務模式,吸收高層次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人才,開展各類常見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同時,常態化開展跨地區、多中心、大規模、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服務,真正在臨床、科研及人才培養等各方面成為中國特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新興力量。堅持高標準推進中西醫結合服務體系建設,創新中西醫結合診療服務模式,開展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結合臨床協作攻關,加快實現人民群眾對中西醫結合服務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三是要提質基層中醫醫療服務體系。未來基層醫生需要承擔“六位一體”的衛生任務,包括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需著眼推進分級診療,引導優質中醫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加強縣鄉村醫療服務協同聯動?;鶎俞t生是打通全民健康“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所在,應加快構建基層醫生培訓體系,培養具有“無病擅防、小病擅治、大病擅識、重病擅轉、慢病擅管”能力的有“溫度”的基層中西醫結合健康守護者。
加強中醫優勢??平ㄔO
??剖沁M行中醫診療服務的基本單元,應加強兒科、老年病科、消化科、骨傷科、肛腸科、針灸科、婦科、兒科、男科、治未病科等中醫優勢??平ㄔO。大力發揮中醫在優勢病種的治療作用,中醫優勢??平ㄔO是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獨特優勢的重要抓手,要把中醫優勢??平ㄔO作為建設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作為提高中醫藥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一是要加快建設中醫優勢??萍?。要以建設國家區域中醫(??疲┰\療中心為契機,大力發揮國家區域中醫(??疲┰\療中心在中醫優勢病種診療中的龍頭帶領作用。當前,國家區域中醫(??疲┰\療中心建設單位應堅持以培育創建為契機,進一步明確自身建設發展目標、定位和舉措,著力開啟中醫醫療服務體系突破升級的新局面。要發揮國家中醫優勢??戚椛鋷幼饔?,建設區域高水平省級中醫優勢???,建好縣級中醫醫院特色優勢???,帶動區域內中醫??圃\療能力的整體提升,形成專業與地域覆蓋廣泛、結構布局合理、中醫特色突出、臨床療效顯著的中醫優勢??萍?,構建中醫優勢??瓢l展新格局,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要加強中醫優勢病種治療經驗的學術凝練。加強??茖2〗ㄔO,重點要針對疑難疾病、慢性病、傳染病等臨床“卡脖子”問題進行學術攻關,在重大疾病治療中展現中醫藥的作用和作為。優勢??埔l揮龍頭引領作用,將治療經驗學術化,進一步完善優勢病種的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從而推廣優勢病種治療經驗。同時,注重將使用時間較長、療效較好的名醫經驗方開發為院內制劑。加強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傳染病等中醫藥防治技術研究和新藥研發,力爭產出類似“青蒿素”的具有原創性、標志性的重大新藥產品,全面提高中醫藥臨床服務能力。
充分發揮中醫藥的“三個作用”
當前應大力推廣中醫綜合診療模式、多專業一體化診療模式、全鏈條服務模式,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泵鎸Χ嘀丶膊⊥{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應樹立“大健康”理念。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健康為中心勢在必行,而中醫藥在其中大有可為。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充分發揮中醫藥“三個作用”,以“大健康”理念為引領,完善和優化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醫療服務體系。
一是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疾病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梢曰凇叭龖B四濁”等中醫創新性理論構建常見慢病的表征體系和預警體系,切實做到讓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我國新時代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應堅持“大衛生”理念,整體由“治療端”逐漸前移至“預防端”,中醫藥的治未病特色具有主導性優勢。我國治未病健康工程從2008年啟動至今已經10余年,當前應認真總結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做法,著力解決制約治未病工程快速發展的關鍵問題和核心癥結。大力發揮中醫藥在健康管理中的核心優勢,創新服務模式,健全服務標準規范,從學術化、產業化、生活化、智能化、網絡化五方面著手,打造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升級版”。同時,大力支持中醫健康管理學學科建設,培養具有中西醫協同健康服務與管理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二是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治療上的協同作用。實踐證明,中醫藥在重大疾病治療中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比如,在腫瘤疾病的治療中,中醫藥可與手術協同,術前給予患者積極的中醫藥治療扶正抗邪,可改善機體的狀況,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術后給予中藥扶正補虛,增強免疫力,促進康復,減少復發與轉移。再如新冠疫情期間,中醫藥的全程深入介入在新冠病毒感染的預防和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能有效降低新冠疫情的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促進核酸轉陰,提高治愈率,加快恢復期康復,緩解并發癥。
三是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中醫藥特色康復在縮短病程、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優勢顯著,針灸、推拿、足療、導引等中醫康復保健手段越來越受到患者歡迎。要盡快實施中醫藥特色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布局建設一批中醫康復區域診療中心,推進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普遍設置康復科,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特色康復服務需求。
(作者何清湖為全國政協委員、湖南醫藥學院院長,胡宗仁為湖南醫藥學院民族醫藥研究中心副主任)
稿件來源:人民周刊
稿件鏈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zk/html/2024-04/29/content_26056179.htm
責任編輯:劉君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